腸內營養是通過口服或管飼(如鼻胃管、鼻腸管等)將患者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各種營養素直接送入胃腸道的一種營養支持方式。相較于靜脈輸注的腸外營養,腸內營養更符合人體生理,能維護腸道功能、減少感染風險,甚至改善某些臨床結局。那究竟哪些情況下需要及時進行腸內營養治療呢?以下六類情況尤為重要。
無法經口進食,但胃腸道功能正常
當患者因疾病或治療導致無法正常經口進食,但胃腸道仍具備消化吸收能力時,腸內營養是首選。
1. 吞咽功能障礙:如腦卒中、帕金森病、頭頸部腫瘤放療后,患者可能因吞咽困難導致營養不良。
2. 意識障礙:顱腦損傷、昏迷患者無法自主進食。
3. 口腔或食道梗阻:如食道癌、嚴重口腔潰瘍等。
4. 機械通氣患者:長期插管導致無法正常吞咽。
慢性疾病與老年營養不良
長期疾病或衰老導致的營養不良,需通過腸內營養改善生活質量。
1.慢性肝病、肝硬化:肝功受損導致合成能力下降,需低鈉、高支鏈氨基酸配方。
2.慢性腎病:透析患者需限制電解質,選擇特殊腎病配方。
3.老年衰弱綜合征:咀嚼功能退化、食欲減退時,口服營養補充劑(ONS)可延緩肌肉流失。
高代謝狀態,營養需求激增
當機體處于嚴重應激或高消耗狀態時,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求大幅增加,腸內營養可快速補充缺口。
1.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機體分解代謝加速,需高蛋白、高熱量的營養支持。
2.重癥感染或膿毒癥:炎癥反應加劇能量消耗,早期腸內營養可減少并發癥。
3.惡性腫瘤惡病質:腫瘤消耗導致極度消瘦,需營養干預維持體能。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圍手術期營養支持
手術前后合理的營養支持可降低并發癥風險,加速康復。
1. 術前營養不良:如胃癌患者術前存在進食困難,需提前改善營養狀態。
2. 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如胃腸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術后24-48小時)可促進腸蠕 動,預防腸萎縮。
3. 腸瘺患者:通過遠端腸管喂養,減少消化液分泌,促進瘺口愈合。
消化吸收功能部分受損
若患者存在消化或吸收障礙,但仍有部分腸道功能保留,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易吸收的營養制劑。
1. 短腸綜合征:因手術切除大量小腸,剩余腸道需逐步適應營養吸收。
2. 炎癥性腸病(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后,腸內營養可幫助黏膜修復。
3.慢性胰腺炎:胰酶分泌不足時,需低脂、預消化的營養制劑。
4.放射性腸炎:腸道受放療損傷后,需低渣、低滲營養支持。
特殊人群與兒科應用
1.早產兒或低體重兒:腸道發育不成熟時,需專用母乳強化劑或早產兒配方
2. 神經性厭食癥:心理干預結合腸內營養,幫助恢復體重。
3. 先天性代謝疾病:如苯丙酮尿癥,需特殊配方避免代謝產物蓄積。
營養師提示:腸內營養不僅是“喂飽”患者的手段,更是疾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合理的腸內營養支持可改善預后、縮短住院時間并提升生活質量。因此,應創造條件盡早開始。但具體方案需由醫生或臨床營養師評估,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調整營養制劑類型、輸注速度及途徑,并注意避免腹脹、腹瀉等并發癥。
江西省胸科醫院腸內營養配制室電話:86770211-7207
臨床營養科位置:住院樓十號樓